首页 >> 美院要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嘉宾访谈:传承中华文明根脉,大学重任在肩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9-18 阅读次数:


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根脉上最生动也最脆弱的部分——

传承文脉,大学重任在肩

主持人:记者 李薇薇

访谈嘉宾:黎大志,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校长、博导、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刘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导;季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导

“非遗”是民族基因已沉淀民族血液中

记者: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否还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

黎大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根脉上最生动也最脆弱部分,需要复兴更需要传承。

季铁: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的变化令世界瞩目,但这个过程中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严重失衡的,面对全球化的文化认同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实际上是不同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基因库”,它承载着联系历史和未来的桥梁作用。

刘托: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的基因沉淀在民族的血液中,演变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也有一些曾经的遗产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而退出舞台,进入了博物馆,但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过程,是以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特别是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与进步的根基。

市场化环境让非遗文化难以独善其身

记者:从高校的角度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季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面临的两个方面的矛盾比较难解决:

一是价值体系与文化生态方面的矛盾。“以富为贵”的简单价值观使非物质文化处于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杂工的劳动收入超过了大部分非遗传人的收入,这样非遗传习的队伍就无法可持续。

二是文化导向与产业导向的矛盾。地方政府和非遗传人自身需求的往往是“生产性保护”。但从艺术本质上看,这些民间传统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拿来“消费”的,例如最好的织锦和挑花作品往往是为了姑娘们出嫁用的,优秀的作品往往出现在“高技艺”和“高情感”同时存在的环境。如今的年轻人很难在贫穷和矛盾的心态中长期坚持学习和创作,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也容易停留在“喜欢”和“体验”的层面。

黎大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体制不够顺畅。相关政府部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研究力量比较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显得力不从心。而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上述不足的高校,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和文化机构缺少有效合作,未形成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合力。

刘托: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随着近年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这种联系不断被削弱甚或斩断,民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少文化上的自觉和知识上的准备,所谓的保护主要是靠政府层面的倡导和推动,而民间的文化自觉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关键和根本。

高校发力于非遗文化的“传”与“存”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高校如何作为?

刘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保护与传承的理念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在保护方面可以针对保护对象的特点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现在提倡的生态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从技术层面而言,博物馆保护、数字化保护等也都是必要和有效的保护措施或辅助手段。就技艺而言,除传统的口传身授之外,利用高校现代化的教学和传播手段传授传统技艺事半功倍。

季铁:高校中有不同的队伍都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有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新闻学、建筑学等不同学科。比如,运用设计学知识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首先将文化研究对象还原到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社区”中,然后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角度构建基于网络和社区的“地方性知识平台”,组织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和跨学科设计团队等机构共同参与,通过设计使非遗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并适应“当代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黎大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建设工程,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抢救性和保护性的“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的活的“传”。高校可发挥学科齐全、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在非遗保护规划、非遗历史研究、非遗产品开发、非遗传承人与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大有作为。

教育部和财政部推行的“2011计划”,鼓励高等学校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大类协同创新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创新体制和活力。

记者:请谈谈你们正在进行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以及感悟。

季铁:学会“爱和尊重”,是教育和艺术的原点。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尽量和当地居民多沟通、多接触,我们有时住学校的操场、田边空地以及猪栏屋顶上。

去年夏天,我们去八面山的西面勘察营地,由于不能满足40多人的基本活动需求,我们很遗憾地在天黑时告别村庄。但临走时,村里的老人和小孩都已换上民族服装,在村长的带领下,他们为我们表演了最原始的摆手舞。昏黄的灯光下,我们看到的是传说中的各种摆手舞动作,从模仿自然到农事活动。村长告诉我,每天跳舞的时候就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

刘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些仍然活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承状态良好,有些则需要特别关注与扶持。例如营造技艺,因为居住方式的变化,建筑材料和结构方式乃至建造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使得原有的营造技艺失去了存续的土壤和条件,如侗族的风雨桥和闽浙的木拱廊桥,都是民间建筑文化的瑰宝,需要保护者在保护理念和方式上积极探索,予以创新,比如将古桥的交通功能转化为景观功能和文化功能,使其成为村落和社区的文化空间。现年93岁的侗族传承人杨善仁,30年间奔波各地,先后建造了风雨桥和鼓楼不下百座。

黎大志:前面提到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存”,工作量大,紧迫感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于2012年成立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该中心正在开展的湖南表演类非遗研究丛书项目,需要采访全省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等传承人,并编辑整理,至少需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实地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有师无徒,无用武之地,面临失传的危险。

声音

戴林富 吉首大学宣传部部长:吉首大学依托地域优势,针对硕士研究生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全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课程。学校还要求相关学科的老师和学生每学期深入湘西州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调研和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了“非遗”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能够运用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了解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问题。吉首大学已造就了一批非遗相关领域的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在非遗的宣传、保护、建档、申请、认定等环节都有所作为。

张卫民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之一是通过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家庭和传习所等教育途径进行的。这种通过教育途径来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使中小学生从小了解民族文化和习得非遗技艺,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中小学生在学校进行舞苗鼓、演苗戏、打苗拳等活动,周末到旅游景点和民族博物馆进行非遗展示活动。第三,职校的学生和苗族、土家族村民通过非遗教育习得了谋生的技艺。

黄青松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平台,它有着政府和个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等。高校能够利用网站、图书馆、展览厅、报告厅、礼堂等场所及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展示、表演、交流等活动。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15日第12版

上一条:金沙威尼斯官网学子荣获第六届大广赛策划案一等奖

下一条:学院举行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

【关闭】 打印    收藏